一篇富有激情的演讲稿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1-09 09:36:30    

今天,我们300余位老师经过个人的拼搏和努力,走到教师工作岗位上来,有大部分教师去了偏远农村的联小。或许有人感到并不如意,但我很真诚地对大家说,农村学校有着教育的广阔天地,是个成长的大舞台。在我看来,在哪里工作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怎样去成长。

这几年,农村学校经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办学条件有了巨大的提升,有的农村学校比驻城学校条件还要好。实事求是地讲,在学校基本情况差不多的情况下,我们的成长是处在同一条起跑线上的。那么,三年以后、五年以后、十年以后呢?成长之路上的差距令人惊憾,有的人远远的跑在前面,成为名师、骨干教师,甩人家几条街;但也有很多人教一年重复一辈子。这其中,有没有方向、有没有目标对一个人的成长影响太大了。所以,我们今天组织全体新教师的培训,其目的就是希望通过专家的引领,给老师们一个成长的方向,一个成长的目标,提出成长的路径,在职业规划的开始就播下种子,并通过持续地提供平台,让每个老师生长、生长、再生长。为此,我们明确提出——扎根农村教育,做“四有”好老师。

一、有理想信念

教育具有未来性,教育的过程又极其复杂,因此,教育不能急功近利,也不会一蹴而就,它需要长期的坚守,甚至是信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明确提出教育需要“乌托邦”,它需要一代又一代的教育人始终怀揣教育的美好憧憬,充满教育的激情和梦想,如此,才能铸就教育这一伟大事业。如果失去这一信念,丧失这种伟大追求,教师的劳动也不过是在挣点薪酬“养家糊口”而已,甚至沦落为“服苦役”的地步。

新老师刚刚走上教师工作岗位,都是带着梦想和追求的,但是一年后、三年后,往往就会在复杂的教育面前产生职业倦怠。所以,有理想信念并不像我们说说这样简单。这就要求教师从入职的第一天起,就要加强理想信念的修炼。理想信念的修炼说到底就是职业认同。一切教育都是自育。最好的办法就是读书,我经常向老师推荐的三本书,一本是朱永新教授的《我的教育理想》;一本是美国作家帕尔默的《漫步教师心灵——教学勇气》;一本是管建刚《不做教书匠》。

增强职业认同,一定要给自己找到一个生活原型,即生活榜样。比如,我们要以陶行知(或于永正)为榜样,那么,我们最好读他的人物传记、他的思想著作、他的教学风格、他的生活方式,以此为榜样,进而坚定地走在成长的路上。

二、有道德情操

党的十七大报告就提出“四德教育”,那么,作为实施者——教师首先就应是一个践行“四德”的人。

1.社会公德。教师誓词中写着“为人师表,率先垂范”。是的,教师是“人样子”,遵守社会公德,扶危助困,讲文明,讲礼仪,代表着教育的形象。从某种意义上讲,教育即榜样,教育即示范。那么,老师模范地遵守社会公德的行为本身就具有教育的价值。一个教师连其码的社会公德都不遵守,别人就会指着我们的脊梁骨说“这哪像个老师?”,从而败坏了教师形象。

2.职业道德。“敬业爱岗,热爱学生”是教师最基本的职业操守,是底线要求。然而在物欲流的思想腐蚀和极端功利价值观的影响下,我们竟然不得不一而再再而三地强化“红线”要求,明确职业禁令,教育的事业追求和教育情怀缺失,不得不说是教育的悲哀。老师要俯下身子,要有教育的大格局、大境界和大视野,在成长的路上要以满腔情怀和人文主义精神去实现人生的意义。

3.家庭美德。生活和工作是不分离的,你有怎样的生活方式就会有什么的工作水准。你在家里怎样孝悌家人,你就会怎样对待你的领导、同事和学生。你怎样教育你的学生,你将来就会怎样教育自己的孩子,这些行为方式都会迁移的。可以说,你的家庭生活经营不好,你在单位里为人处事也好不到哪里去。习近平总书记提到“家风”建设,放在教育上同样具有重要意义。一个老师应该是一个具有家庭美德的人,并将这种美德悄无声息地带入你的工作中去。

4.个人品德。儒家讲,君子修己安人,内圣外王。一个人向内修身,让自己成为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并把个人的道德和自己的家庭经营以及为政结合起来,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追求。我们老师、一个教育人,应该从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从而让自己的生活、工作有根有魂。

三、有扎实学识

造成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固然很多,但专业化程度不高是教师不幸福的根源。没有扎实的学识,你还想让自己的工作变得从从容容,那只能是痴心妄想。一个老师的学识越广博,他的教育效果越好,这是共识。“学历不代表能力,文凭不代表水平”, 在这方面,唯有通过不断地学习、研究和成长,才是唯一可靠的办法。教师成长的主要路径大致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我用三个关键词来概括,那就是“读书、思考、研究”。

1.读书(专业阅读)。不管我们个人的成长,还是我们培养学生成长,都要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然而,读书从来都不像说说这么简单,一旦落实到行动上,很多人读书像“吃中药”。解决的策略是先制定一个读书目标,按部就班地做;其次是自制力,不管读书有多难,都要强制自己去读。如果你想成为一个不一般的人,那么你今天就不能像一般人那样活着。

2.思考(专业写作)。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波斯纳指出:经验+反思=教师成长。要想让自己成长得快,光读书不行,更重要的还要去反思。每天反思自己的教育生活,是杜绝重复、克服机械主义、经验主义最好的方法,通过反思,让自己的生活每一天都是新的,就有效地避免了职业倦怠。

3.研究(专业成长共同体)。结伴行远,寻找尺码相同的人构建一个成长的圈子,以问题为导向,形成研究专题,以目标任务为驱动,不断成长。新老师可以从“如何备课,如何上课,如何组织教学,如何布置作业,如何与家长沟通”等等这些最基本的做起,扎扎实实,切忌好高骛远。

四、有仁爱之心

仁爱之心放在老师身上,是“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教育境界,是悲天悯人的教育情怀。你看那些留守儿童和孤儿,你不由得留下泪来,同时深感心头的沉重,并在教育行动中多些关爱。在你的内心深处,时刻惦念着每一个孩子,内心柔软而非僵硬,情感丰富而非冷漠,严慈相济而非放任或威吓,这正如佛家之“慈悲”,慈者,给别人快乐;悲者,拔除痛苦。

《麦田里的守望者》贡献了一个伟大的词——“守望”,教育不是管,也不是不管,在管与不管之间叫“守望”。愿所有教师守望乡村教育,让自己和孩子、学校一同成长。


相关文章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