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能代表毛主席人生的五首诗词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2-11 08:58:11    

毛主席诗词像浪花一样以最相切距离随着社会革命浪潮而跳动,同时,又像一面镜子,真实而艺术地反映了毛主席人生的战斗历程,也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的半个世纪的斗争历程。

郭沫若称赞毛主席的诗词是:“中国悠久诗史上风格特殊的新形态的诗美。”

毛主席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战略家,同时,又是一位伟大的诗人。毛主席的一生,共创作的诗词有一百二十多首。已公开发表的有六十多首。在毛主席诗词中,这五首诗词最能代表毛主席的人生。

一、人生的第一阶段:充满朝气的咏志诗

这一阶段,是毛主席参与革命和战争之前的诗词。此时,毛主席尚处在年轻的学生时期。这一时期他写的大部分诗词都是赠别诗和咏志诗,充满了年轻的活力和朝气。这一时期的代表诗要数《七古·咏蛙》

《七古·咏蛙》

( 1910年)

独坐池塘如虎踞,绿荫树下养精神。

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

这是毛主席1910年考入湖南湘乡县东山高等小学堂时创作的一首七古诗。

诗中通过对青蛙所处的环境和它的形象以及心态的描述,深刻地表达了毛主席少年时的远大抱负和博大胸怀。

作者托物言志,以蛙自比,即虽是小人物,但却既有龙虎之志,又有不凡气概。表现了作者主宰国家命运,救国救民的伟大抱负。

从此诗可以看出,毛主席以“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为座右铭,显露出他血气方刚的赤子之心,还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表现出救国救民的强烈愿望。

二、人生的第二阶段:革命的早期阶段

这一阶段是毛主席尚未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主要领导以前的时期。这一阶段,毛主席在政治生涯上经历了无数次的排挤和打击,但毛主席仍充满革命豪情,以博大的胸怀和乐观主义的精神,面对前进道路中的种种艰难曲折,对革命始终充满坚定的革命信念。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要数《沁园春·长沙》。

《沁园春·长沙》

(1925年秋)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这首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的回忆,提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抒发了对中华民族前途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

这首词毛主席创作于1925年秋。1925年,中国革命运动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国共统一战线已经成立。国民革命政府在广州成立。但共产党内部对统一战线由谁来领导,产生了分歧。这首词可以说是对这一问题的回答。

但作为毛主席个人来说,却遭到了命运的不公对待,1925年1月11日至22日,在上海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毛主席不仅没有出席,而且连委员都被选掉了。但是,毛主席在受到事业上的打击,在挫折面前,仍然奋力前行,愈挫愈勇,砥柱中流,“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在这首词里,可以看到毛主席阔达的内心世界,五彩缤纷的精神视野。这不仅是逆境中的拼搏,还是词人灰色际遇中的亮色,是丰富多彩的底色,是“面对大海,春暖花开”,是“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的哲思。是冬天中词人心中的春天。所以,他面临生命的危胁时,能“独立寒秋”,“怅寥廓”,能发出“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激动人心的呼声。能提出“谁主沉浮”这一革命的首要问题。

三、人生的第三个阶段:中国革命战争年代

遵义会议以后,确立了毛主席在中国革命中的领导地位以后,此时的诗词非常写实,这一时期的诗词有着振奋人心的力量,见证着中国革命的一个又一个胜利。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有《沁园春·雪》和《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沁园春·雪》

(1936年)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这首词创作于1936年,红军正准备东渡黄河对日作战。这首词,词人以傲视古今的诗句,振奋人心,写出了毛主席的豪情壮志。

这首词最鲜明的体验就是意境博大开阔,气势恢宏,摧山撼岳。写法上,往往是看似不经意的轻描淡写,却能展示出纵横万里的境界,发出气吞山河,雷霆万钧的气势。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1949年4月)

钟山风雨起苍黄 ,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这首七言律诗,创作于1949年4月。

1949年4月21日,毛主席、朱德总司令发出《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号召全军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歼灭中国境内的一切敢于抵抗的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中国。中国人民解放军即在西起江西湖口,东至江苏江阴的一千余里的战线上强渡长江,并于4月23日占领国民党反动派的“首府”南京。

这首诗描绘了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横渡长江解放南京的雄伟场面和解放南京后的胜利喜悦,坚定了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决心。

四、第四阶段:新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这一时期,诗人的诗词更加无拘无束,自由自在,从题材来看,从革命战争变成身边生活。大事小情,只要诗兴大发,都会作诗一首。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有《水调歌头·游泳》。

《水调歌头·游泳》

(1956年6)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

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

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

今日得宽馀。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

高峡出平湖。

神女应无恙,当今世界殊。

1956年,中国的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主义建设出现了突飞猛进的新局面。1954年,中央人民政府决定修建武汉长江大桥,1955年,毛主席视察了全部工程,1956年毛主席巡视南方,又视察了大桥的施工,6月1、3、4日在武汉三次畅游长江,写下了这首词。

赞扬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胜利。抒发了词人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的热情讴歌。

全词运用革命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谱写了一曲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战歌。在词里既让我们体会到了毛主席“胜似闲庭信步”的宽馀之乐,又为我们展现了国家的宏图大志,阵阵急进,风帆在江面吹动,龟蛇二山在静观而升起的宏图。大桥已飞跃长江,南北天堑也变为一片坦途。祖国江山把玩于股掌之间。就算是帮助大禹治水的神女还健在,也会为此时世界的改变而惊叹不已。这是毛主席对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热情讴歌。

毛主席的全部诗词都跳动着时代的脉搏。读毛主席的诗词会让我们看到20世纪中叶中国社会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同时,也贯穿了毛主席一生对国家前途和人民命运的关心以及对革命的坚定信念和执着追求。

相关文章

返回顶部